回收塑膠實戰(下):買對、用對、丟對就有用

上篇說了「為什麼、是什麼、怎麼做」。這一篇直接給你選購準則、設計原則與迷思破解。讀完就會用。

1) 消費者選購 3 原則(越簡單越有效)

  1. 看顏色透明、淺色優先 → 回收價值高。

  2. 看材質:瓶底優先 #1 PET、#2 HDPE、#5 PP

  3. 看承諾:包裝上若寫 含再生料、或品牌有回收計畫/回收點,加分。

小技巧:家裡固定品牌可觀察「是否改成單一材質」「標籤可撕」「瓶蓋材質有標示」。

2) 品牌/商家超簡單 D4R(Design for Recycling)清單

  • 單一材質:能用 PP 就不要混 ABS;能用 PP 蓋就別加金屬釘。

  • 標籤好處理:面積小、可剝離或水溶膠;避免全瓶包的 PVC 收縮標。

  • 結構簡化:少做多材質複合與裝飾件;改卡扣勝過膠水。

  • 顏色節制透明/自然色優先;必要時用淺色母。

  • 留訊息:在瓶底/包裝寫清材質與拆解指引,讓回收場更有效率。

3) 再生料常見疑問,30 秒搞懂

  • Q:再生料會不會不安全?
    A:看用途。非食品接觸(洗衣精、清潔桶、托盤)風險最低。食品接觸要來源可追溯、符合規範的等級(例如 rPET 食品級)。

  • Q:顏色、味道比較差?
    A:對,這是再生料的自然特徵之一,但可用除味、配方優化外觀設計補強。

  • Q:成本會不會更高?
    **A:**短期看市場與品質要求;中長期,選對品項 + 穩定供應 + 設計到位,總成本可控,品牌形象與法規風險更低。

4) 給企業的「導入路線圖」

Step 1:先選 1–2 個不碰食品的明星 SKU(如清潔桶、外箱襯材),用 20–30% 再生料起步。
Step 2:雙供應 + 雙料號(A/B 配方),價格波動時可切換。
Step 3:把「驗收」寫進合約:MFI/IV、色差、氣味、跌落/ESCR;批次要有可追溯編碼
Step 4:把可回收設計變成標配:單材質、可剝標、少嵌件、淺色。
Step 5:對外溝通:透明說明再生含量與回收設計,建立「一起做得到」的品牌印象。

5) 迷思 vs. 事實(超短版)

  • 迷思:有回收桶=一定被回收。
    事實:乾淨分流才是關鍵;髒到不能用的一律失敗。

  • 迷思:彩色比較高級。
    事實:透明/淺色更高值、更容易再生。

  • 迷思:混一點點別的材質沒差。
    事實:相容性一壞,整批品質下滑、價格直跌。

6) 今天開始就能做的事(給消費者 & 店家)

  • 消費者:買透明、看 #1/#2/#5、喝完沖一下再丟。

  • 咖啡/飲料店:改透明杯 + 可剝標 + 單材質蓋;在收銀台放「沖一下更好回收」小立牌。

  • 超商/賣場:在回收點標註「只收 #1/#2/#5,請倒空」,提升整體品質。

小結:回收塑膠要「好設計 × 好習慣」

上篇教你認材質、懂流程;這篇給你購物與設計的判斷表。只要買對、用對、丟對,回收塑膠就能真的「從垃圾,回到資源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