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收塑膠入門(上):一個寶特瓶的旅行

重點一句話: 回收不是把垃圾丟進藍色桶就結束,而是從「材質相容、乾淨分流」開始,才有機會變回好料。

1) 為什麼要在意?

  • 原生塑膠的價格會波動,但可回收、含再生料的產品需求年年升。

  • 回收做不好 → 變成低值焚燒或掩埋;做得好 → 變成新瓶子、洗衣精桶、塑膠托盤等。

2) 先認識三種「最常見、最好回收」的塑膠

  • PET(#1):透明飲料瓶。優點:回收鏈完整,可做回新瓶或纖維。

  • HDPE(#2):白色/不透明的牛奶瓶、清潔補充瓶優點:耐撞、可再做成瓶桶。

  • PP(#5)便當盒、瓶蓋優點:剛性好,可做食品容器(視設計與潔淨度)。

小撇步:看瓶底「三角回收碼」,#1、#2、#5 是家用最值得分開丟的三大主角。

3) 回收到底怎麼變新料?

想像在廚房做料理:

  1. 分選(挑菜)→ 把 PET、HDPE、PP 分開。

  2. 清洗與去汙(洗菜)→ 去掉油、糖、標籤、金屬扣。

  3. 粉碎、熔融造粒(下鍋)→ 變成顆粒。

  4. 再製(裝盤)→ 拿去吹瓶、射出或押出成新產品。
    料理越乾淨、越單純,做出來就越好吃(品質越穩定)。

4) 兩個常聽到的名詞,快速懂

  • 機械回收:把塑膠「清乾淨、再融回去」。便宜、成熟,但怕混料與髒污。

  • 化學回收:把塑膠「拆回分子/油品」,再做回新料。能處理複雜垃圾,但成本較高、多用在難回收或高要求場合。

5) 日常最容易踩的坑(以及怎麼避)

  • 坑 1:沒倒乾淨 → 糖分、油汙讓整袋回收都臭掉。
    改:喝完倒空、沖一下、瀝乾

  • 坑 2:材質混搭 → 例如PET 瓶身 + PVC 收縮標,回收時要多一步。
    **改:**能撕的標籤先撕,金屬配件先取下。

  • 坑 3:顏色太深 → 深色塑膠較難做回高值用途。
    改:能選就選透明或淺色包裝。

6) 你今天就能做的 3 件事

  1. 家裡多放一個「乾淨回收」小桶(沖過、瀝乾再丟)。

  2. 出門買飲料優先選透明 PET;日用品選PP/HDPE容器。

  3. 看瓶底編號,#1、#2、#5 分開丟,其他不確定就不要混進去。

下集預告(下篇): 我們會談「怎麼挑產品才是真的對環境好?」「品牌怎麼設計包裝更好回收?」「再生料到底安全嗎?」並附上超簡單清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