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淨零趨勢:從「溫室氣體碳盤查」一日班看企業永續未來
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今日,「淨零排放」已從遠大的口號,轉變為全球政府與企業的共同目標與行動準則。過去,碳盤查或許被視為企業額外的「加分題」,但現在,它已然成為所有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**「必修課」與「標配」**。
一、產業淨零趨勢:為何碳盤查勢在必行?
全球已有近150個國家宣示了淨零目標,這股強勁的淨零浪潮,正透過政策、法規與供應鏈壓力,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經營。
國內政策與「碳有價」時代來臨:台灣已宣告2050淨零目標,並在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碳費制度。年排放量達2.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(CO2e) 的企業,將面臨碳費徵收。若能提出並達成自主減量計畫,可享優惠費率。這意味著,碳排放已有了價格,企業必須正視碳管理。
供應鏈的強大壓力:國際大品牌如Apple、Dell、Nike等,紛紛承諾淨零,並要求其供應鏈夥伴也須達成減碳目標。例如,Apple要求產品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,價值鏈減排75%;台積電也要求供應商在2030年減碳40%。這使得碳管理成為進入國際供應鏈的必要門檻。
金融市場與投資趨勢:金管會已推動上市櫃公司提早進行溫室氣體盤查,強化ESG揭露。投資者將碳排放數據納入投資考量,企業的碳表現將直接影響其資本市場的吸引力。
總之,面對全球與國內政策、供應鏈及金融市場的多重壓力,溫室氣體盤查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,而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基礎。
二、碳盤查的國際標準:ISO 14064-1:2018
溫室氣體盤查的目標,是量化組織、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並以「二氧化碳當量 (CO2e)」來表示。主要盤查七種溫室氣體,包括二氧化碳 (CO2)、甲烷 (CH4)、氧化亞氮 (N2O) 等。
ISO 14064-1:2018是國際上廣泛採用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,確保盤查結果的可靠性。其核心有五大原則:
相關性 (Relevance):數據與方法應符合預期用途。
完整性 (Completeness):需納入所有相關排放與移除量,並說明排除理由。
一致性 (Consistency):採用一致方法,確保數據可比性。
準確性 (Accuracy):結果應避免偏估或低估,並降低不確定性。
透明度 (Transparency):清楚說明所有相關議題與計算方法。
在盤查時,需將排放源劃分為三個範疇:
範疇一 (Scope 1) – 直接排放:指企業自有或可控制的排放源,如自有燃料燃燒(鍋爐、發電機、車輛)、製程排放、冷媒逸散等。
範疇二 (Scope 2) – 間接排放:指來自外購電力、熱或蒸氣所造成的排放。
範疇三 (Scope 3) – 其他間接排放:這是最廣泛也通常最難計算的範疇,涵蓋組織供應鏈上、下游的各種活動,如員工通勤、商務旅行、廢棄物處理、採購的產品與服務、產品運輸與生命週期結束等。
三、企業溫室氣體量化實務:如何計算?
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的核心公式為: 溫室氣體排放量 = 活動數據 × 排放係數 × 全球暖化潛勢 (GWP)
活動數據:指導致排放的實際活動量,例如燃料消耗量、用電量、生產量等。
排放係數:將活動數據轉換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因子,可參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告的排放係數或相關平台。
全球暖化潛勢 (GWP):將不同溫室氣體換算為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以利統一比較與管理。
為了協助中小企業跨出減碳第一步,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也開發了數位工具**「碳排好算」**,讓企業只需輸入活動數據,即可初步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,簡化了盤查的複雜性。
四、企業碳管理與減量:盤查之後,下一步怎麼走?
完成碳盤查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碳管理與減量。政府與外部資源提供了多項支援:
政府輔導與人才培訓: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結合多方資源,擴大輔導量能,提供多元的人才培訓課程,如CEO淨零班、CBAM班、盤查實務班等,提升企業碳管理專業能力。
能源技術服務業 (ESCO):ESCO提供專業的能源效率改善服務,其商業模式的特色是以節能費用作為服務費。這意味著企業初期投入成本較低,ESCO會提供從規劃、設計、安裝到驗證的完整服務,是一個高CP值的節能減碳方案。
查證的重要性:盤查結果需要經過內部與外部查證,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委託第三方公正單位(如SGS)進行外部查證,將為盤查結果提供合理或有限保證聲明,這對於對外揭露和符合法規要求至關重要。
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(CBAM) 的衝擊:針對出口至歐盟的特定產品,企業需申報其生產過程中的直接與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。CBAM旨在避免「碳洩漏」,確保進口產品也承擔與歐盟內部產品相同的碳成本。這意味著,企業若想維持國際市場競爭力,必須將CBAM納入碳管理策略考量。